0

贝多芬:D大调庄严弥撒 2016 120-036

 贝多芬:D大调庄严弥撒 2016 120-036
  • ¥6.00

  • 运费:¥10.00
  • 销量
    8
  • 浏览次数
    326
  • 购买数量
  • 选片期间请不要更换电脑和浏览器!

商品详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D大调庄严弥撒曲》创作于1819-1823年间。这时期正好是欧洲社会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局面中摆脱出来的初期。连年的政治和军事灾难使人们逐渐对源自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想思潮产生怀疑,重新思考宗教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贝多芬开始写《D大调庄严弥撒曲》是在1819年,原打算在鲁道夫大公的就职庆典上演奏,典礼定于1820年3月9日在科隆大教堂举行,但是当1823年这个曲子写完的时候,就职仪式早就结束了。然而该作品却耗费贝多芬4 年时间,规模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原先的打算。创作期间,贝多芬忍受着失聪、贫困、丧弟、失侄等多重磨难,该曲所蕴含的除了对上帝的呼唤之外,更多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该部作品完成之后的3年中贝多芬仅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之后便与世长辞,二者可谓贝多芬的辞世巨作。贝多芬自己也将之视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这是一部宏伟交织着浓郁的天人交战的抗争思维的作品,不亚于他的《命运》,在这部巨著中,贝多芬对人生已有更透彻的领悟,这个被他关心了多年的主题,竟然重返其创作之中,深邃的精神意境甚至比当年更为激烈。贝多芬曾承认这部作品不是为了宗教仪式而创作,纯粹是为了想用弥撒曲形式说出自已的思想,它是一首表白心灵的纯粹音乐。
   写得如此之慢有几个原因,一是生活不断的麻烦,影响了一个音乐家的正常写作。二是在1815到1826年的这段时间,贝多芬的创作转入了一向所说的“第三阶段”,他的新想法层出不穷、新乐思也不断地涌现,派生出大量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最后的5首钢琴奏鸣曲和最后的6首弦乐四重奏,以及《第9交响曲》!第三个原因是他对这首“宗教音乐”的极端的重视,达到了殚精竭虑乃至狂热的程度。他闭门塞听地反复推敲,大量研究前人的宗教音乐,音乐语言之丰、用法之特异,是音乐史里的奇观。而且贝多芬最终放弃了时效性,专注于作品本身,不断地扩大这个曲子的“体积”。
   1819年,贝多芬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爵被封为奥尔默兹大主教。贝多芬献给了后者很多作品,包括第4,5号钢琴协奏曲,《槌子键钢琴奏鸣曲》,还有《B大调“大公”三重奏》Op.97。在1819年,贝多芬就开始为他的登位创作《D大调庄严弥撒》Op.123。但是这部作品要等到4年之后,才交到鲁道夫手上。首演则要到1824年4月7日,而且是在圣彼得堡,稿件是由贝多芬的一位贵族朋友格雷卿夫人送去的。而在贝多芬生前,维也纳只上演了其中的三段,而且不是在教堂场合,而是与《第九交响曲》一起的音乐会场合。贝多芬开始的时候并没打算出版《庄严弥撒》,而是将之献给欧洲各大皇室。普鲁士国王,俄国沙皇,法国和丹麦的国王都认购了一份。路易十八在1824年还制了一枚贝多芬金币送给他。根据辛德勒的描述,贝多芬虽然并没因这枚金币有多大的好转,但是却深深以此金币为荣。但到了1827年4月,《庄严弥撒》还是出版了。全欧洲各音乐中心订购抄本数达200份以上。
这张著名的贝多芬画像,描绘的正是他写作《D大调庄严弥撒》的情景。